全链协同构建循环经济生态圈
三水大塘将“废水”变资源,循环经济打造绿色竞争力。大塘镇政府供图
纺织印染等传统产业如何撕掉“环境杀手”的标签,成为绿色循环经济的代表?佛山市三水区大塘镇将传统产业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深度融合,走出了一条以循环经济为支撑、以技术创新为驱动、以标准引领为保障的转型升级之路。
今年3月,国家市场监管总局发展研究中心联合中环联合认证中心、北京盈泰信合科技有限公司在北京召开“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发展”课题成果验收会。这场历时6个月的专项研究,聚焦大塘产业园区的工业废水循环利用、碳捕集利用、污泥固废处理等核心场景,最终形成了一套涵盖标准制定、认证实施、标识推广的完整体系,为园区绿色可持续发展提供关键支撑。
在全球气候变化与“双碳”战略的背景下,三水区大塘镇作为广东省首批“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试点,依托龙头企业佛山市佳利达环保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佳利达”)的创新实践,联合多方力量构建起“减污降碳协同发展”体系,为全国传统产业绿色转型提供可复制、可推广的“大塘样本”。
●魏英 王梓遥
科研赋能
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体系
从“废水”到“资源”的循环革命,大塘镇用科研赋能构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体系。
纺织印染行业曾因高耗水、高污染被贴上“环境杀手”的标签。传统废水处理技术仅能实现达标排放,而大塘镇通过技术创新将废水转化为可循环利用的资源,颠覆行业认知。
佳利达作为课题研究的核心企业,以全球首创的纺织印染废水“分盐提纯”技术为核心,结合“单级双膜法”中水回用系统,实现了日处理污水16万吨、回用率88.7%的行业领先水平。其创新工艺不仅将尾水排放量降至1.8万吨/日,更通过资源化利用每年回收硫酸钠、氯化钠等工业盐近10万吨。
这一技术突破的背后,是佳利达对传统处理工艺的全面革新。传统工艺仅能分离废水中的部分杂质,而“分盐提纯”技术通过多级膜分离和结晶工艺,将废水中的盐分精准分离并提纯为工业级产品,纯度达99%以上,可直接用于印染生产或化工原料,实现了废水“零排放”和资源化闭环。
展开全文
标准是绿色转型的基石。2024年,佳利达牵头编写的《工业回用水处理设施运营管理导则》《工业浓盐水回用技术导则》正式实施,为行业规范化发展提供技术支撑。
据佳利达相关负责人介绍,佳利达中水回用率接近90%,2023年为企业节约了4183万吨的自来水,相当于60万城镇人口一年的生活用水量,中水价格比自来水便宜3至4角钱一立方米,单此一项可以帮助园区企业节约1400多万元成本,这不仅解决了环保难题,更让企业尝到了“变废为宝”的经济甜头。
此外,园区通过余热回收系统,每年减少燃煤消耗超2000吨,降低碳排放约5000吨。
绿色转型离不开科学的数据支撑。大塘镇联合第三方权威机构建立覆盖全产业链的碳排放核算体系,确保减排成果可量化、可追溯。
课题组针对中水回用、污泥资源化利用等场景,制定了“无废低碳产品”认证标准;同时,针对工业盐、碳酸氢铵等资源化产品,编制了碳足迹核算标准。经认证,2023年佳利达通过中水回用减排39.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污泥处理减排7.6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工业盐资源化利用减排近20万吨二氧化碳当量。
这些数据不仅为佳利达染色MLD项目入围2025年“全球水奖”提供了关键证据,更验证了其“趋零排放”工艺的环境效益与商业化潜力。例如,中水回用减排的39.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相当于1.5万辆燃油车全年的碳排放量,直观展示技术创新的实际价值。
政企协同
以绿色竞争开拓全球市场
“有家就有佛山造”,佛山产品远销100多个国家和地区,其中80%以上的产品与居家生活密切相关。据统计,仅纺织品行业产业链企业的工业产值就超过千亿元。作为棉纱纺织产品的主阵地,大塘镇已形成涵盖纺织、印染、服装制造环节的完整产业链。
大塘工业园不仅是广东省第一批48个“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区试点,还是广东省可持续发展试验区和佛山市绿色清洁生产示范产业园区。与此同时,大塘镇还拥有佛山市唯一的精细化工专区。也因此,大塘镇的绿色转型并非企业单打独斗,而是通过顶层设计与政策创新,形成政府、企业、科研机构协同发力的生态系统。
如何将国家级课题的研究成果变成企业发展的绿色竞争力?大塘镇争创传统产业绿色低碳先行示范区,通过建立纺织品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核算体系,企业可精准量化产品碳足迹,为出口欧美等高环保要求市场提供绿色通行证。
目前,大塘镇正探索建立以中水回用为基础的碳资产核算机制,旨在精准衡量水资源循环利用与碳减排成效,促进工业资源规模化高值化利用;同时,也在积极开展纺织品碳足迹标识认证工作,力求提升本地纺织企业产品的绿色竞争力,更好地融入全球绿色产业发展格局。2024年,园区企业通过绿色金融工具获得融资超5亿元,其中佳利达凭借39.5万吨二氧化碳当量减排量获得利率下浮20%的专项贷款。
2024年,三水区政府出台《纺织印染产业焕新行动方案》,提出以大塘工业园为核心实施六大升级工程,推动传统产业向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跃迁,力争到2027年实现纺织印染产业总产值翻番。其中,绿色低碳节能行动明确推动大塘工业园建设“零碳园区”和国家级绿色工业园,推广节水型染色设备,智能染色系统覆盖率达98%。
数字化转型也是尤为关键的一环。目前,大塘工业园区拥有数字化示范车间10家,示范工厂1家;节水型染色设备使用率已达98%以上,智能型染色系统正在陆续推广应用。此外,大塘镇还建成了纺织印染行业智慧管理平台,通过动态监测企业能耗,助力企业实现节能减排。
“大塘的产业链优势与佳利达的循环技术,为碳足迹认证奠定了坚实基础,未来将推动绿色低碳成为产业核心竞争力。”三水区副区长、大塘镇党委书记钱静瑜表示,大塘镇在纺织品行业拥有完整的产业链优势和完善的能源循环利用体系,在碳足迹认证方面具备扎实的基础,争创国家级碳足迹标识认证试点,将有助于推动纺织产业的绿色低碳转型,催生新质生产力,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贡献力量。
掌握好数据,为企业赋能,打造绿色竞争力,大塘镇将开展产业园区减污降碳协同创新,推动重点领域、重点行业结构优化调整和生态环境质量持续改善。具体而言,在形成能碳数据管理能力的基础上,大塘工业园计划构建纺织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一体化服务平台,实现“线上管理,线上核算,线上认证”的全面数字化能碳管理能力,为园区内纺织印染行业提供专业高效的产品碳足迹认证服务。
政企协同构建“全链条”减碳生态,大塘镇还将引进国内外链主型企业,打通绿色低碳供销链路:依托未来的“大塘工业园碳达峰碳中和综合服务中心”以及产品碳足迹标识认证等平台,与国内外链主型企业进行广泛且深入的沟通,对接并拆解低碳供应链链主的降碳目标,精准匹配企业低碳化产能,交付满足链主减碳需求的低碳化产品,形成“以碳促销,以销提产,以产改链”的绿色低碳供应链商业模型。
从“高耗能”到“零排放”,从“单打独斗”到“全链协同”,大塘镇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标准体系为基石,以政策创新为保障,走出传统产业绿色低碳转型的突围之路。中环联合认证中心崔晓冬表示,大塘掌握了产品碳足迹主导权,就已经掌握了绿色产业的主动权。
■速读
打造绿色低碳产业新高地
将带来哪些新期许?
1.碳交易与绿色金融:激活碳资产价值
推动企业参与自愿减排市场,将减排量转化为可交易的碳资产。
搭建园区级能碳中枢平台,为企业获取绿色低息贷款提供数据支持,助力融资成本降低。
2.绿色供应链:链接全球市场
对接国内外链主企业的低碳采购需求,精准匹配园区低碳化产能。
依托传化华南化学研发中心、建设大湾区新材料中试基地,每年孵化10项以上低碳技术成果,推动产品在国际展会推广,打造“三水面料”区域品牌。
探索东南亚、中东等海外市场,推广分盐提纯、余热回收技术,助力全球纺织印染行业绿色转型。
评论